1、頭風病是指反覆發作頭痛,病程多超過2個月。
【资料图】
2、由於本病常見而多發病,且纏綿易反覆,治療頗為棘手。
3、觀古人治療頭風,大抵以祛風通絡為法,而今人治療頭風,多從內傷立論,只有表症明顯者,才會使用祛風方劑,以致大大縮小了祛風劑的使用範圍。
4、這一變化,到底是今人辨症的精細,還是有失古人遣方的初衷?筆者對此略談個人的一些觀點。
5、1 外感頭痛並非頭風 頭風病名,源於《素問‧風論》,據其病因而有“腦風”、“首風”之名,“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此乃外在風邪犯於頭腦而致。
6、關於頭風與頭痛的關係,《症治準繩‧頭痛》云:“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7、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癒後觸復發也。
8、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9、”目前行業標準《頭風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的頭風概念與之基本一致,病因則責為內傷。
10、教科書關於頭痛的辨治,首分外感和內傷。
11、只有以頭痛為主,兼見風寒、風熱、風濕表症者,方為外感頭痛。
12、臨床表現以突然發病,其痛如破,痛無休止,病程亦短為特徵,治療以祛邪活絡為主,才予祛風劑。
13、 由此可見,祛風劑現在只用於外感頭痛,而頭風以反覆發作為特徵,與外感頭痛的特點不一樣。
14、故頭風的治療,現代一般不用祛風劑,只有兼見表症,才臨時用之,即現在使用祛風劑治療的頭痛是外感頭痛,而不是頭風。
15、此與古代醫家用祛風劑治療頭風大不一樣,值得深思。
16、2 頭風祛風 不必有表 因頭為至高之處,諸陽之會,臟腑氣血聚集之所,而風為陽邪,為百病之長,“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顛頂之上,唯風可到”,故“風邪傷於陽經,入於腦中,則令人頭痛”。
17、風邪多挾寒、熱、濕邪,如優於腦絡,留而不去,則遇觸即發,體現了風善行而速變的特點,故前人稱偏正頭痛為頭風。
18、治療正如李東垣所言:“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
19、高巔之上,唯風可到。
20、”考古代醫家治療頭風方劑,如《東垣試效方》的清空膏(羌活、防風、柴胡、川芎、甘草、黃連、黃芩),此方是後世常用的方劑,其主治為“治偏正頭痛深年不癒者,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不止,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創製的清上蠲痛湯,其主治為“一切頭痛主方,不問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21、對於這些方劑的使用,筆者均以辨病為主,隨症加減,並不要求兼有表症。
22、 不僅古代醫家廣泛使用清空膏、清上蠲痛湯等祛風劑治療頭風,現代醫家也不乏其人。
23、如沈炎南在臨床運用清上蠲痛湯治療偏正頭痛,並在獲得良效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制定了“加減清上蠲痛湯”(羌活、防風、細辛,白芷、菊花、蔓荊子、川芎、當歸、黃芩、麥冬、甘草),臨床療效更佳。
24、並強調用藥量必須輕,才能遂其輕清上浮之性。
25、如果用藥過重,則藥過病所,反而不效;並認為雖然本方用了很多祛風藥,但由於用量輕,所以不會起到解表發汗的作用,而有上入顛頂祛除頭風之功。
26、有臨床運用此方久服三、四十劑,亦未見有不良反應。
27、如果藥量過重,則有發汗之功,宜治感冒,而不宜治頭風。
28、筆者曾運用此方治療一些頑固性偏頭痛,也收到良好效果。
29、 風邪為六淫之首,具有廣泛的致病性,《內經》對此述之甚詳,並論述了五臟風症理論。
30、風邪傷人,具有由表入裡漸次傳變的規律,且易傷人陽部,常見頭部、肌表的症狀。
31、風邪客於頭部、肌表,可出現表症,但不一定必伴表症,如《素問‧平人氣象論》“面腫曰風”。
32、據此,後世醫家用三拗湯治療上部嚴重的水腫,並不需見表症。
33、仲景運用越婢加朮湯治療的皮水,為邪在肌表,不伴表症。
34、痺症為風邪兼挾作祟,病在肌腠,祛風治療,不要求伴有表症。
35、《金匱要略》曰:“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
36、”後世使用消風散,並不要兼見表症。
37、3 小結 頭風一病,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指由肝陽上亢、痰瘀互結而致清陽不升,或濁邪上犯,清竅失養,以頭部持續性疼痛,經久不癒為表現的病症,主要指現代醫學中的偏頭痛、高血壓性頭痛。
38、治療以活血化瘀、祛瘀降濁為主。
39、筆者認為,祛風劑治療頭痛,雖然一般不適合高血壓性頭痛,但對於一些偏頭痛之類病例,是很對症的,可收到桴鼓之效。
40、使用的標準並不需要兼見表症,兼見表症的頭痛則是外感頭痛,並不是頭風。
41、用祛風劑治療頭風,古代醫家及現代醫家均有大量驗案,值得我們深思和藉鑑。
42、當然,祛風劑的正確使用,也離不開辨症施治。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