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刘健
盛夏已至,又是一年毕业季,1158万名大学生走出校园。每到此时,“择一城而居”总成为年轻人的话题。在各种“宜居宜业城市”的排行和点评中,杭州,始终是引人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
也许,来杭州前,你钟情于温婉清丽的江南韵味,向往包邮区的富庶安逸;但来杭州后,相信你就感受到:这是个能让梦想种子开花结果的城市。
今天她的创新活力,甚至比美丽景致更引人流连。全国各类人才招引的第三方报告中,杭州都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人才净流入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和很多城市相比,杭州多给了年轻人一个选择的理由——它是中国第一个举办全球大学生创业赛的城市。从2008年开始,这项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累计吸引海内外2万多个项目参赛,这是一片名副其实的青年创业热土。
第八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项目
前不久,第八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落幕,海内外1047所高校4655个项目报名,最终,南京工业大学的原油脱盐脱水和浙江大学的智能控糖微针贴片项目斩获特等奖,一年内在杭落地转化,可拿到百万元资助。
一颗15年前种下的种子,让多少来杭创业的大学生梦想发芽开花?
15年前全国首创
为大学生播撒圆梦的种子
今天,当我们谈论大学生创业,2008年是绕不开的一年。
从这一年开始,在杭州创业的大学生多了起来,原因就在于,杭州首次出台《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从创业资助、平台建设、引导基金等方面,全面吹响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号角,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应运而生。
2008年《浙江日报》报道杭州大学生创业
从全国来看,当时,杭州的魄力,绝非城市间的对标,而是首创。
“没有城市先例可学,从城市发展外部环境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在杭高校毕业生近30万人,杭州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钱斌回忆道。
杭州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当时也有轰动效应,吸引北大、清华、浙大等省内外45个院校的811个参赛团队报名,在它之前,只有一个1998年开启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是,它强调创业计划,而杭州的赛事更注重项目落地。”钱斌说。
在钱斌眼里,这份行动计划带来的,远不止政策的引导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杭州城市的态度,播撒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种子——。
政府思路开始有了转变。行动计划发布前,对于大学生创业,包括人社在内的很多政府部门,还是个“知识盲区”。“记得当时领导交办一份创业计划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一头雾水。”钱斌笑着说,一切都是从零起步。
时至今日,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已增至4600多个,杭州“操盘”大赛引才的经验,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社会力量逐渐加入进来。2008年起,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主动参与,杭州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要素服务。不久前,杭州还发布全国首个大学生创业园服务规范标准,破题园区存在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痛点。
杭州首个大学生创业园
截至目前,杭州共建立26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吸纳入驻1300余家企业,累计成功孵化6900余家。
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养老机器人到元宇宙社交,河北女孩王雨桐在浙大求学期间,不断变换创业赛道,一直奔跑在“打创赛”的路上。“很多像我这样的外地学生,来杭州前从没考虑过创业,但现在,我毕业后的工作就是创业。”王雨桐笑着说。
在浙江大学科技园,每当夜晚华灯初上,UU咖啡吧里人头攒动,吸引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前来碰撞畅谈,而这样的创业咖啡交互平台,比中关村的3W咖啡还早了三年。
浙江大学科技园
创业,日益成为厚植在杭州大学中的基因。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备案大学生创业企业3.2万余家,集聚创业大学生5.5万余名,带动就业11.8万人。
于杭州而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创客,为城市注入一股股新鲜力量,犹如一条条“鲶鱼”搅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解决大学生创客的困难
杭州的打法是全链条服务
大学生刚创业,会遇到哪些困难?
海马体创始人黄逸涵毫不讳言,“资金、场地、经验等等。”
2011年,在钱塘区浙江传媒学院读书期间,他创立杭州缦图摄影有限公司,如今,旗下的海马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连锁摄影品牌,有 560 家门店,年营收超20亿元。
“我的创业不是从零开始的,学校和属地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比如,首个门店就在学校的创业园里,灯光师、摄影师等创业的必备要素,也就近得到了解决。”黄逸涵说。
从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海马体汲取到了向上生长的养分,而黄逸涵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从2008年开始,便一直是杭州破题的方向——
6月7日,杭州市政府官网发布《杭向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回望这份三年行动计划,已实施到第六轮。六轮之中,虽然资助金额有变,支持举措有异,但不变的是解难原则——破解大学生创业遇到的缺资金、缺场地、缺经验和缺服务。
“‘四个缺’是大学生创业的普遍难题,杭州打法是全链条服务。”从事大学生创业服务23年的於晓,是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的副总经理,她告诉记者,杭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已覆盖从创新大赛到创业园孵化再到产业加速全过程。
“四个缺”之中,缺经验,是大学生首要呼吁的难题。但只要你来杭州上大学,这座城市对于创业的启蒙,从“第一课”中就开始了。无论是浙大还是杭师大,每个本科生参加第一课堂的基础课程,就是创新创业。“这些课程不是教一定要创业,而是塑造一种创业者精神,哪怕今后我们不创业,创新和实干也受用无穷。”王雨桐说。
王雨桐(右二)的创业团队
经过校园里的熏陶培养,一些创业好苗子便“显现”出来,对于他们而言,亟待一个授予经验的更高端平台。为此,2012年,杭州与优质创业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依据创业者的经历,分雏鹰、强鹰和精英三个梯度培养,被杭州大学生亲切称为“黄埔军校”,这是国内首家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浙江东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超,是位海归新农人,回国创业后,便“求学”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在杭州创业,大学生不必为没有经验而发愁,学院会邀请很多CEO现身说法。”孙超笑着说,经过培训,她成为优秀创业精英,拿到50万元扶持资金。如今,在孙超带领下,龙门米酒创下一年亿元营业额。
孙超(左三)被评为杭州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在此基础上,杭州再从资金、场地、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套资源的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学生生活补贴、创业项目资助、场地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一条龙”资金支持;场地上,提供大学生免费经营场地33万余平方米;服务上,提供工商注册、项目申报、法律法务、创业培训、财务金融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学院建立以来,2000余名雏鹰、强鹰和精英学员顺利毕业,其中,200家优秀大学生创业精英企业中,16家企业上市或被上市公司收购,12家企业入选“2022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
心安处即为家
创客们与城市同呼吸共成长
采访中,记者最直接的感受,外地大学生在杭州创业,并不是背着行囊匆匆“漂”过,这座宽容、温和的城市,给与青年人更多是一种心安。所谓,心安处即为家。
鸟瞰未来科技城 资料照片
心安,是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宽容。在未来科技城的梦想小镇,这里已集聚2937个创业项目和23689名创业人才,创业成功率达20%,高于国际上10%的平均水平,这个小镇面向的主要群体,是“互联网+”领域的大学生创客。
“大学生有金点子,但很多点子未经市场考验,也很难吸引风投的关注,但小镇依然会全程支持他,给予场地、资金等支持,前三年也没有税收要求。”未来科技城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冯敏敏说,也正因这样一种宽容的创业环境,小镇成就了不少大学生追梦的项目。
心安,是传帮带的温暖创业生态。在杭州这片热土,浙大系是创业“新四军”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浙大创业者群体里,“学长帮学弟、学姐带学妹”现象很常见。“浙大留在本省的毕业生里,90%选择杭州,校友间的传帮带起到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邵頔说。
为了放大传帮带的能量,浙大还打造创新创业学院,集聚更多校友为后浪提供技能指导、资本支持等服务,类似这样的一种机制破题,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常规操作”。在杭师大,开办的阿里巴巴商学院,招生的面试官是阿里巴巴集团HR,每个面试入学的创客都坚信:如果创业成功,我愿帮助更多走上这条路的学弟学妹。
杭州纳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EO张锴
心安,还给了大学生创客扎根杭州的力量。前不久,杭州纳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EO张锴,入选第十四届“最美杭州人——十佳来杭创业创新青年”,12年前,他从家乡来到杭州,创业领域是一家拍摄视频的广告公司;而现在,企业成功拿到三轮融资,专注数码和游戏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入选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大厂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杭州创业,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敏锐捕捉各种新技术的革新。”张锴告诉记者,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他每年都会招募两三个新创业的大学生,手把手教授企业管理经验,其中,最远的创客来自新疆,用张锴的话说,“希望用自己的成功,让更多创业者感受到杭州的好,最终吸引他们扎根这座城市。”
时至今日,张锴已在杭州成家立业,他至今难忘12年前打给杭州的第一个电话,那是他从网络上搜来的。虽然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询问杭州大学生创业政策,但让张锴感到意外的是,电话的那一头,却不厌其烦向一个普通大学生,足足介绍了半个多小时。
第二天,张锴便只身来到杭州,直接将公司注册在这里,也将人生押注在了这里。或许,从电话接通的那一刻起,他便不仅是一名大学生创客,而是另一个“杭行者”的诞生,与杭州这座城市共同拔节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